用手機就能做動作捕捉?低成本動作分析如何改變運動與臨床現場

精準的動作分析一定需要動用上百萬元的實驗室設備嗎?現在只要兩支手機、一台電腦,就能測出三維關節角度、估算地面反作用力,甚至在操場、健身房、復健診間進行分析。這就是OpenCap ——由史丹佛大學與學術社群共同開發、開源且以雲端運算為後端的無標記(markerless)動作捕捉系統。它的出現,讓原本只有研究室能做的高階動作分析,成為每位教練、物理治療師、研究團隊都能負擔的實務工具。

什麼是 OpenCap

OpenCap 讓兩到三支 iPhone 從不同角度同時錄下受試者動作。演算法會自動辨識每張影像的 2D 關鍵點,接著利用多視角三角定位重建 3D 骨架,再透過肌肉骨骼模型與逆動力學流程,輸出包含關節角度、關節力矩、地面反作用力(GRF) 等完整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

整個分析流程都在雲端完成,使用者只需上傳影片,即可在幾分鐘內獲得結果,沒有貼標記、沒有實驗室的繁瑣步驟。

OpenCap能做什麼?

OpenCap 特別擅長下肢功能性動作的分析,例如:

  1. 步態與跑步分析:可輸出三維關節角度與主要力學趨勢。
  2. 蹲舉、跳躍等動作:估算垂直地面反作用力,能可靠反映跳躍高度與推進期衝量。
  3. 大樣本趨勢分析:快速蒐集與比較大量受試者的動作表現。
  4. 臨床與訓練場應用:做為步態篩檢、疲勞偵測與復健追蹤的實用工具。

以跑步任務為例,與傳統 Vicon 系統相比,常見關節角度的相關係數可達0.74–0.94,RMSE 多落在 2.1–7.1°(依關節與動作而異)。在垂直 GRF 估算上,平均誤差約為體重的 6%,對趨勢分析而言已相當實用。

為何教練、研究者、物理治療師想用它?

  1. 門檻低、成本小

硬體成本遠低於傳統標記式系統;只需智慧型手機與筆電即可運作。

  1. 速度快、場域友善

每位受試者拍攝與上傳僅需約 5 分鐘,可直接在操場、健身房或診間完成。

  1. 適合做大樣本研究

不需實驗室預約或貼標記流程,能更貼近「真實場域」蒐集數據。

實際精準度與限制

OpenCap 的表現已足以支援場域與初步研究,但仍需了解各維度的誤差:

面向

精準度特性

常見誤差區間

備註

矢狀面

(前後屈伸)

表現最佳;膝關節屈曲最穩定

RMSE 約 4–10°

趨勢判斷可靠

動力學估算

(GRF、力矩)

垂直、前後向表現佳

GRF誤差約 0.28–1.32 BW

著地瞬間誤差較大

額狀 / 橫切面

(側向、旋轉)

誤差相對高

RMSE 可達 10–15°

易受攝影角度與遮擋影響

上肢高速動作

精度不足

不建議單獨依賴

投球、揮棒等建議輔以高速攝影

臨床族群

(退化、異常步態)

變異度較大

建議與感測器結合使用

OpenCap 適合做趨勢分析與篩檢用途,但若需毫釐精準的臨床判斷或動作細節(如投球出手瞬間的肩肘角度),仍建議搭配標記式系統、高速攝影或 IMU 感測器。

拍攝技巧

手機數量: 23 支,彼此夾角約 3060°。

距離與高度:相機距離受試者約 24 公尺,鏡頭高度約與髖同高。

畫質與幀率:1080p60fps 為佳,確保畫面清晰。

光線與背景:避免強逆光與雜亂背景,保持人物輪廓乾淨。

校正動作:拍攝前可做短暫站姿或步行動作以利校正。

小技巧:若在戶外拍攝,盡量讓陽光從側後方照射受試者,避免臉部或下肢過曝。

未來趨勢:演算法越來越強,精準度會更好

最新的「標記強化模型」(marker-augmented deep models)已用大量標記式資料訓練,使 OpenCap 在基準動作與未見過動作上的 RMSE 明顯下降(研究報告指出新版模型 RMSE 可降至約 4.1° 等級),代表未來藉由深度學習與大數據,無標記系統的精準度將會有很大提升空間。

結語

OpenCap 是一個「便宜、快、夠用」的場域化動作分析工具。當你的目的在於掌握趨勢、做大樣本比較或臨場篩檢時,它絕對是實用又高效的選擇。OpenCap 正在讓「動作分析」走出實驗室,進入每一個真實的運動場與診間。

加入會員看更多

更多最新文章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