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足跑:跑步新哲學

你是否曾經想過,我們是不是該回歸自然的本能,放下那些束縛我們的跑鞋,以赤腳的方式奔跑在大地上?赤足跑,這個古老又現代的運動方式,近年來在運動界引起了極大的關注。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赤足跑的概念、歷史背景以及其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赤足跑是指以光著腳的方式進行跑步的運動,不使用任何跑鞋或穿著極簡鞋,這個概念源自於人類學的角度,認為穿鞋可能導致一些現代文明病,如下背痛和膝關節炎。哈佛大學的教授Daniel Lieberman進行了深入研究後,他認為赤足跑可以減少對膝關節的衝擊,因為赤足跑者往往使用中足或前足著地,而不是以衝擊較大的足跟著地方式跑步。延伸閱讀:赤足還是穿鞋好? 著地型態才是關鍵

赤足跑的概念可以追溯到非洲部落,他們在沒有現代運動鞋的情況下長跑,展現了驚人的耐力和力量,而在現代,赤足跑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研究。回到1960年的羅馬奧運會,衣索比亞選手阿貝比·比基拉(Abebe Bikila)光著腳跑完馬拉松比賽,不僅拿下金牌,還打破了世界紀錄。接著,他再次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上拿下金牌,但這一次他穿著鞋子。這個驚人的成就讓人們對赤足跑產生了更多的興趣。

赤足跑:跑步新哲學

在2010年,Lieberman教授帶著研究儀器到非洲,觀察不穿鞋的族群的跑步方式和地面反作用力,並與紐約的穿鞋跑者進行了對比,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知名期刊《Nature》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自那時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索赤足跑的概念,並將其發揚光大。然而,現實生活中真正的赤足跑並不容易實現,現代的道路和場地並不適合光著腳奔跑,而且我們的腳底已經習慣了穿著鞋子,為了模仿赤足跑的感覺,一些廠商開發了極簡鞋、五指鞋或非常薄的鞋子,這些鞋子可以提供一定的保護,同時也讓腳部有更多的自由度。延伸閱讀:如何提昇極簡跑鞋的功能

赤足跑的主要特點是使用「中足」或「前足」著地的方式,這樣可以減少對膝關節的衝擊,但是一般跑者很難全程使用中足或前足著地,因為肌肉無法持久支撐,當肌肉無法提供足夠的緩震效果時,我們可能不得不依賴鞋子的保護,改為以足跟著地的方式奔跑。跑鞋的種類繁多,有些跑者會選擇在訓練時使用較薄的鞋子,並在比賽時穿回傳統的跑鞋,這種交替使用的方法可以訓練更多的腿部肌群,同時又能減少跑步時的衝擊。

赤足跑:跑步新哲學

赤足跑需要小腿肌肉有足夠的力量,以支撐足踝關節的角色,這需要透過漸進式的訓練來達到,例如在平坦的場地上進行短距離的赤足跑,然後逐漸增加距離和時間,這樣可以讓小腿肌肉逐漸適應赤足跑的負荷,減少受傷的風險。赤足跑不僅僅是一種訓練方法,它更是一種跑步的哲學!它鼓勵我們回歸自然,感受大地的溫暖和彈性,讓我們的腳底與地面建立更緊密的聯繫。研究表明,赤足跑可以提高跑步效率、降低受傷風險,並對膝關節和下背部的健康有益。然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對赤足跑的接受度也不同,所以循序漸進是非常重要的,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跑步方式。無論是赤足跑還是穿著跑鞋,關鍵是使用中足著地的方式,這樣可以減少對關節的衝擊,並提高跑步效率。所以,讓我們一起在跑步的旅程中,探索赤足跑的魅力,揭開腳底的自由之舞,讓身心與大自然更加融合,並享受奔跑的樂趣!

參考文獻

Lieberman, D. E., Venkadesan, M., Werbel, W. A., Daoud, A. I., D’andrea, S., Davis, I. S., & Pitsiladis, Y. (2010). Foot strike patterns and collision forces in habitually barefoot versus shod runners. Nature, 463(7280), 531-535.

Shih, Y., Lin, K. L., & Shiang, T. Y. (2013). Is the foot striking pattern more important than barefoot or shod conditions in running?. Gait & Posture, 38(3), 490-494.

加入會員看更多

延伸閱讀

更多最新文章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