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紡織產業的發展

疫情時代下,居家與戶外非接觸性運動的興起,帶動了特定種類的運動用品銷量,例如:跑鞋、瑜珈墊等等,而運動用品與紡織產業息息相關,從運動服飾到器材皆會使用大量紡織材料,因此疫情時代的紡織產業也同樣面臨轉型與變化。以中國為例,作為全球紡織品的最大出口國,雖遭受疫情衝擊外銷量下降,不過藉由眾多改革手段,如:產品零售線上化、智慧化與在地化皆能為低迷的銷售量博得一線生機,其中「在地化」更是織品製造地未來發展的重要出路。中國與臺灣紡織產業中,許多原物料皆來自東南亞,而疫情肆虐不僅使得全球各大運動品牌相繼取消訂單,須從東南亞進口的原物料也同樣短缺,需求端與生產端同時面臨劇變,為了撐過不知何時才能迎來盡頭的疫情時代,於本地發展自有品牌,降低成本與提升供貨穩定度,並拓展新的消費族群,運動紡織產業實行在地化勢在必行。

居家辦公的新潮穿搭

為了阻擋疫情的擴散,歐美各國紛紛祭出封城、限制出入等強硬手段,這也使得大量的上班族群被迫改為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或分散工作制。隨著待在室內的時間增加,民眾對於穿著的舒適性與透氣性愈趨要求,可同時作為工作服與居家服的運動服飾,此時已然成為居家辦公的最佳選項。近幾年Athleisure運動休閒穿搭風格逐漸被大眾喜愛,Athleisure是由athletic運動的與leisure休閒的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受疫情影響改變了民眾的穿著需求,提升了Athleisure風格、寬鬆衣物等舒適性高的服飾品項銷量。運動服飾除了充分展現材質層面的優勢,穿搭的高可塑性也是作為潮流趨勢的重要原因,消費者在購買時仍期望未來恢復辦公室工作型態後,衣著仍保有可混搭休閒與正裝的風格特色。

後疫情時代紡織產業的發展

運動織品產業的永續發展

全球織品產業的永續發展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停下腳步,反而在種種環境變化下加快速度。織品產業可大致分為:原料、加工、回收,三大面向推進永續及環境友善概念,許多知名品牌不斷投入研發天然原料、可生物降解原料及無染料製程等永續產品,雖源頭採用可生物降解的原料,但目前紡織產業仍舊大量使用人工纖維實為一大隱憂,又以運動織品為盛,為達到吸濕排汗的特性,高比例使用人工纖維無可避免,如何將不易降解的人工纖維確實回收,並提高再利用的品質為織品循環經濟的考驗。除了回收,庫存布再利用也是非常有效益的永續方式,台灣身為紡織大國,每年賣給國際知名成衣品牌所剩下的餘布高達2100萬噸,大量的庫存布只能置放在倉庫中等待銷毀。除此以外,也因為疫情的關係造成國外業者砍單,使得台灣的紡織業者的庫存布更是堆積如山。許多臺灣紡織產業紛紛投入循環紡織的行列,透過新的化學回收法,希望將舊衣變成資源,或是攜手建立循環再生共享平台,活化庫存布將創意帶入循環紡織經濟中,創造織品循環經濟的價值。

後疫情時代紡織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後疫時代各國運動趨勢與發燒商品

遠見雜誌 2021/3期

加入會員看更多

更多最新文章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