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跑者相信,高強度訓練才是突破極限的關鍵,但一篇針對世界級長跑選手的研究指出:看似輕鬆的慢跑,其實正是他們成功的基礎。這項研究追蹤了 85 位世界級長跑選手,包括馬拉松、半馬與1萬公尺項目,在系統化訓練初期(3、5、7 年內)所累積的各類訓練量,並分析其與比賽表現的關聯性。
研究發現,影響表現最顯著的因素,不是比賽數量,也不是間歇訓練的頻率,而是總跑量,特別是「輕鬆跑」的累積距離。
總跑量:最能預測表現的指標
根據分析,運動員累積的總跑量與其比賽表現(根據國際田徑總會 IAAF 的計分系統)有極高的相關性(r = 0.75–0.77),在 3 到 7 年訓練期間皆為顯著預測指標。
|
系統化訓練年限 |
總跑量 (km) |
IAAF 平均分數 |
|
3 年 |
12,933 ± 6,503 |
787 ± 250 |
|
5 年 |
23,069 ± 10,676 |
882 ± 233 |
|
7 年 |
33,446 ± 14,822 |
945 ± 207 |
輕鬆跑:看似簡單,卻是關鍵基礎
在所有訓練類型中,「輕鬆跑」佔據了超過六成的總跑量,並且在所有階段皆是唯一對表現有顯著預測力的訓練型態之一(p < 0.001)。儘管選手普遍不認為輕鬆跑屬於刻意訓練(deliberate practice),但正是這類不需高專注與強度的跑步,使得選手能累積穩定的有氧能力與組織修復機制。這些輕鬆跑通常在早上進行,有助於恢復、提升心肺適能,並為高強度訓練奠定體能基礎。
DP以往是用在其他專業上,如音樂家、棋士等高表現者的學習歷程,DP被定義為「有明確目標、需高度專注與努力、並能獲得立即回饋的訓練活動」。本篇將此理論系統性延伸應用於長跑運動領域,並依據運動員對各種訓練活動(如短間隔跑、節奏跑、輕鬆跑)的主觀評價,將訓練分為 DP 與非 DP 類型,進一步比較它們對比賽成績(以 IAAF 得分衡量)的預測效果。
節奏跑與短間隔跑:精緻化的專項訓練
除了輕鬆跑,節奏跑(tempo runs)與短間歇(short-interval training)同樣扮演重要角色。
- 節奏跑:以 82-92% 最大心率進行 45-70 分鐘的持續跑,能提升乳酸閾值與跑步經濟性。
- 短間歇:200-1000 公尺間歇,強度達 95-100% 最大心率,有助於提升最大攝氧量與無氧耐力。
這兩種屬於刻意訓練範疇,特別是節奏跑,在各階段皆展現出穩定的預測力(r ≈ 0.50–0.58)。雖然其總距離占比遠低於輕鬆跑,但其高強度與目標性使其成為表現進階的重要策略。
長間歇與比賽數量:表現關聯性低
與預期不同,長間歇(long-intervals)與實際比賽次數對最終表現的關聯性不高。研究指出,長間歇的貢獻度在第七年訓練階段甚至不具顯著性。這可能反映了長跑選手在賽季安排上偏好穩定累積,而非過度依賴高強度刺激或頻繁比賽。
訓練日誌與刻意訓練理論的限制
本研究依據選手提供的訓練日誌進行分析,並結合刻意訓練理論對不同訓練型態進行分類。不過,該理論原先應用於音樂等領域,在運動訓練上的應用仍需考量其對強度、感知努力與週期化的評估限制。因此,未來研究可嘗試結合客觀數據如心率、訓練衝量(TRIMP)或自覺強度評分(session-RPE)等進一步驗證。
結語
這篇研究再次提醒我們:世界級的成就往往來自你我最容易忽略的基礎。輕鬆跑,不僅有助於總跑量的提升,也為身體提供必要的修復與適應時間。搭配週期性的節奏跑與短間隔訓練,長跑選手得以在低風險的條件下穩定進步。
若你也渴望在跑步上邁向新境界,不妨重新思考你的訓練比例。從現在開始,不只專注於衝刺與強度,也給自己多一點「輕鬆跑」的空間,讓基礎與進階攜手發揮最大的潛力。
參考文獻
Casado, A., Hanley, B.,
Santos-Concejero, J., & Ruiz-Pérez, L. M. (2019). World-class
long-distance running performances are best predicted by volume
of easy runs and deliberate practice of short-interval and tempo
run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00(00), 1–7.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519/JSC.0000000000003176
加入會員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