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智慧手環手錶,透過感測器蒐集到的資訊進行分析整合,應用到運動休閒及健康管理相關領域。根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統計,2016年美國成年人穿戴式裝置的使用量只成長了24.7%,遠低於先前預測的60%。使用量下降主要原因主要有三點 : 零售價格居高不下,缺乏使用需求的定位與棄用率過高。智慧手錶與手環的棄用率分別為29%與30%,其中棄用原因包含使用者認為不實用、用膩了等因素,這些都在在顯示穿戴退燒的狀況。
各家半導體大廠了解這樣的趨勢,早已開始透過不同應用的感測元件來增加自家產品的使用定位,例如光電式脈搏感測器。光電式脈搏感測器是利用人體血液中的醣化血色素的光吸收特性來偵測動脈容積變化,進而得知人體的脈搏。脈搏測量是生物資訊的重要指標之一,卻無法在保健領域中有效拓展其使用量,最關鍵的原因是,在戶外環境及活動過程中進行脈搏量測仍存在一定的誤差,換句話說,就是硬體設備有待加強。
相較之下,因為電子科技的進度,加速度感測器的技術發展已相對成熟。硬體的準確度、體積與價格都有突破許多過去的限制,讓加速度感測器便於攜帶,且具有能夠隨時收集資料的優勢,所以吸引更多人利用加速度感測器來推估身體活動量,也因此達到一定的信效度。有些學者利用加速度感測器訊號分析動作、判斷人體在運動過程中的姿勢變化,甚至是放入訓練中,近期更比較不同加速度感測器訊號的演算方式,找出能判斷日常生活中身體活動強度的算法,並且可以媲美胸帶式心率(脈搏)感測器的準確度。然而,如何提高設備的方便性,降低產品價格,並讓加速度感測器步入大眾生活,是穿戴科技應用面下一步必須克服的課題。
整體而言,現在的穿戴式裝置能夠帶來許多創新功能應用與新鮮的體驗感受,但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可能尚屬於智慧手機的配件,如何跨入且穩定的存活在市場上,仍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除了既有的功能外,找到一個真正吸引消費者目光,一個「殺手級」的應用價值,才是目前需要極力發展的方向。
加入會員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