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棒球中,擊球速度被認為是影響打擊表現的關鍵因素,因此訓練上常強調要提升揮棒速度,並擊中球棒的甜蜜點。在魚雷棒這類輔助工具受到廣泛關注的同時,背後的重點就是:不只要揮得快,更要揮得準,這也恰恰是打擊的困難之處。
而打擊的準確性,其實包括了對「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掌握。研究指出,若要把球精準打在甜蜜點上,打者的時間誤差容許值只有約 10 毫秒——比眨眼還要快!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打者必須看清投手的出手,判讀球路與球速,然後決定是否出棒,並且完成揮擊。如果任何一個動作稍有延遲或偏差,結果就可能大不相同。
然而,傳統訓練多半著重於提升揮棒速度與穩定性,很少有人去思考:「揮棒的角度和路徑,是否才是影響打擊時機與準確性的關鍵?」
揮棒角度越吻合,擊中球的機會就越高!
來自中京大學的研究團隊邀請了 29 位大學打者與 10 位投手進行實驗。他們記錄了 145 條揮棒路徑,以及 18 種不同的來球軌跡(包含速球與曲球),並利用電腦模擬,分析球棒與球接觸瞬間的時間差異,進一步探討哪些因素會影響這個誤差範圍。他們想釐清的是:當揮棒的角度與來球路徑越貼合,打擊的時機是否能更有彈性?
結果顯示——答案是肯定的!某些揮棒路徑的容錯範圍可達 30 毫秒、0.6 公尺,代表即使揮棒稍微早或晚一點,仍有機會擊中來球;但也有些揮棒路徑的容錯範圍僅有 2.5 毫秒、0.05 公尺,幾乎不容許任何失誤。這表示,若揮棒角度與來球路徑配合得好,就能增加擊中的成功率——即使時機稍微不完美,也可能擊出漂亮的一擊!
從三個方向看揮棒,提升打擊成功率!
那麼,具體來說怎樣的揮棒路徑才算「好」?
這篇研究進一步分析發現,影響容錯範圍的關鍵,不只是從某個角度觀察到的揮棒軌跡,而是揮棒與來球之間在空間中三個方向上的「配合程度」。簡單來說,就是球棒從三個角度看過去,和來球的路徑是不是「走在一起」。
研究團隊把這三個角度分成以下三類:
- 上下方向角(θup & down):從側面看,球棒軌跡是否與來球的上下方向一致
- 左右方向角(θleft & right):從上方俯視,球棒是否對準來球的左右方向
- 球棒傾斜角(θv bat):球棒本身與水平面的傾斜程度,也就是擊球當下球棒是否過度傾斜
下表整理了這三個角度與擊球「容錯範圍」的關係。結果顯示:當上下和左右方向的角度都接近 0(也就是球棒與來球的方向幾乎完全一致),而且球棒本身不太傾斜時,打者的容錯空間就會大幅增加。也難怪職業打者常被教導要「略為向上揮棒」,因為來球多半會下墜,略為上揚的揮擊正好貼合來球的軌跡,使得上下方向角趨近於 0,進而延長接觸時間、增加容錯空間與成功率。
參數 |
誤差 |
容錯範圍增加 |
解釋 |
上下方向角 |
小 |
是 |
與來球同方向延伸 |
左右方向角 |
小 |
是 |
增加接觸時間範圍 |
球棒傾斜角 |
小 |
是 |
減少偏轉誤差 |
結語
打擊路徑可以量化,也可以訓練!
這項研究首次證實:揮棒路徑與來球方向的三維配合,會直接影響擊球時機的容錯空間。這對教練與選手來說,是極具實用性的發現。未來不再需要只靠側面觀察或經驗判斷,而是可以透過多角度分析與數據模擬,科學化地調整揮棒策略。若能結合 Bat Tracking 等擊球追蹤系統,將有機會建立更完整的揮棒優化模型,幫助選手穩定提升打擊表現。
參考文獻
Nakashima, H., Horiuchi, G., Kimura, A., & Sakurai, S. (2025). Acceptable range of timing error at bat-ball impact in baseball depends on the bat swing path. Frontiers in Sports and Active Living, 7, 1557145. https://doi.org/10.3389/fspor.2025.1557145
加入會員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