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強度的測量與應用

為什麼要測量運動強度?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在2010年所提出的建議,每位成年人每週應有150分鐘以上的中強度運動或者75分鐘以上的高強度運動;同樣的美國運動醫學學會 (ACSM) 也發佈了類似的聲明,建議成年人一週要有五天的中強度運動或者三天以上的高強度運動。從這兩個組織的建議可以了解到,運動強度不只對於想要維持健康的一般民眾十分重要,更對於運動選手的訓練規劃具有極大的影響力。運動處方的FITT原則也將運動強度列入四大原則中,F為Frequency運動頻率;I為Intensity運動強度;T為Time運動時間;最後一個T為Type運動種類,而我們可以從中發現,這四個大原則之中,運動頻率、時間、種類都很容易的量測及安排,唯獨運動強度最不易被明確的量測。

不同運動的簡易強度指標

運動強度的設定對於訓練效果極為重要,針對不同運動,目前已經發展出不同的強度指標來代表該運動的強度區間,例如跑步時所使用的強度指標可能以跑步的距離或者跑步時間來代表,若搭配量測器材則能使用跑步速度來觀察;騎乘自行車可使用騎乘速度來表示,隨著科技的進步,進而開始使用踩踏功率來代表自行車訓練時的運動強度;而在進行重量訓練時,則會用到1RM的測驗來定義運動強度的標準;甚至在室內健身房訓練時,可以看到使用次數、組數、重量以及時間以定義出運動強度,換句話說,運動強度的定義可能不會只使用單一指標量測,而是需要多種的指標共同判斷,才會比較客觀、嚴謹。

運動強度的測量與應用

新的運動強度指標

所謂的運動強度是指在從事該項運動時身體活動消耗的能量,簡單來說就是身體在運動時的吃力程度。目前『攝氧量』以及『心跳率』是一般最常用來界定運動強度的指標,但測量攝氧量往往需要使用到實驗室的儀器才能進行,一般大眾以及選手較難去接觸到相關資源,因此通常都使用心跳率做運動強度的測量指標,而過去研究也發現心跳與運動強度呈現高度相關。目前市面上許多可以測量出心跳的產品都能應用在測量運動強度上,但測量心跳會有心律延遲反應的問題。例如,當我們進行快速而短暫的衝刺跑時,心跳率會在跑完之後才上升到最高點,而不是出現在速度最快的時候。針對個問題,過去台師大運科團隊已經發展出可以解決心率延遲反應的運動生物力學指標,這個指標最大的不同是,它所量測的是人體外在動作的表現,如初速度、加速度、功率、次數…等,而這些也是目前市面上許多相關的監測產品可量測到的,少數產品則甚至能夠測量出瞬間爆發力、衝擊力等相關力量數據,而這些產品不僅能放在手臂上測量,甚至也能放在訓練器材上進行量測。

運動強度的測量與應用

發展新指標的核心價值

透過上述產品所測得之運動強度數據,不僅可以當作訓練的依據,亦能當作量化自我 (Quantify self) 的指標,這種自我監控的方式,可以讓消費者感受到數據的真實價值。舉例來說,若訓練一段時間後,發現在相同的運動強度下,本體自覺感受輕鬆許多,就代表體能有所進步;亦或在相同自覺努力下,測得之力量或速度變高了,這也是進步的表現。隨著越滾越快的科技巨輪,相信日後的測量技術與產品的測量機制都會更加專業、優化,然而,我們必須體認到一件事,真正的價值並非不斷鑽研測量數據的精準度,而是如何應用這些數據協助運動員達到訓練目的、強化訓練效果,甚至提升熱愛運動人們的運動品質。

加入會員看更多

更多最新文章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