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靠預測?揭開棒球選手「邊看邊修正」的真相

在棒球場上,打擊對決通常只在短短 0.5 秒內決生死。面對時速破百公里的快速球,傳統觀念認為打者只能靠「預測」:提早判斷投手要丟什麼球,才能準時出棒。然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 Rob Gray 博士提供另一種觀點——真正頂尖的打者,其實是在「邊看邊修正」。他所提出的「即時控制(online control)」理論,顛覆了我們對打擊的想像。

打者眼睛到底在看什麼?

Gray 將打者接收的視覺資訊分為兩類:

  • 特定訊息(specifying information):能直接引導揮棒的資訊。如來球在視野中大小與角度的變化,可以幫助打者判斷球的遠近與高低位置,估算擊球時間與位置。
  • 非特定訊息(nonspecifying information):需要額外推理才能使用,包括:
    • 情境機率(例:兩好球後變化球機率增加)
    • 投手出手前的肢體線索
    • 出手瞬間的初始角度

雖然這些資訊能提供預判基礎,但不足以精確導引揮棒動作。

傳統觀點:先設定好揮棒流程

傳統理論認為打擊是根據「內部模型(internal models)」進行預測,打者會在球剛出手時,根據球速、姿勢與記憶,比對過去經驗,設定好出棒的時間與方式。這種作法屬於「開放迴路控制(open-loop control)」,一旦啟動,就無法中途修正。問題是,如果來球軌跡稍有變化,原本設定好的動作很容易失誤,揮空的機率也隨之提高。

即時控制:動作不是寫死的!

Gray 博士提出的「即時控制」強調,打者並非一次決定揮棒,而是根據眼前看到的來球變化,隨時微調出棒的時間與方向。例如:

  • 來球的大小與角度的變化提示球越來越近;
  • 球與眼睛的距離能告訴打者還有多少反應時間。

這些資訊能協助打者在揮棒過程中做出連續修正,形成視覺與動作的動態回饋機制,也就是「感知-動作迴圈(perception-action loop)」。

揮棒流程其實很有彈性

從跨步、著地、重心轉移到揮棒,這一連串動作並非完全固定,而會根據球的速度與路線調整。例如:

  • 球速快,重心轉移就會提早;
  • 曲球慢,揮棒則可稍延後。

研究發現,隨著揮棒進行,動作各階段的時間變異性會逐漸縮小,顯示選手會不斷「邊看邊修」,直到最後一刻完成擊球。

評估「打不打得到」的能力也很重要

即時控制還牽涉到一項關鍵能力:可行性知覺(affordance perception)。也就是打者會即時判斷這球是否能打——如果來球太快、角度太刁,揮棒可能來不及,就會選擇放棄出棒。這種反應不只是動作調整,也是一種決策能力。研究甚至發現:即使短時間內視覺訊息中斷,只要打者動作節奏準確,仍可能擊中球,顯示控制關鍵在於對「當下」的掌握,而不是全靠「預測未來」。

結語

棒球打擊不只是比力量與技巧,更是一場與時間、視覺和身體反應的協調挑戰。Gray 博士的「即時控制」理論顯示,成功的打擊不是因為早就知道結果,而是因為能即時做出正確反應。這項發現不僅改變了打擊訓練的觀念,也對運動感測、虛擬實境設計等領域帶來啟發。若能進一步了解選手在動態情境中如何運用視覺與動回饋做出調整,將有機會開發更有效的個人化訓練工具,持續提升運動表現的極限。

參考文獻

Gray, R. (2021). Approaches to visual-motor control in baseball batting.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 98(7), 738–749. https://doi.org/10.1097/OPX.0000000000001719

加入會員看更多

更多最新文章

回頂部